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一种现象,两个人经历了类似的手术或受到了程度相近的皮肤损伤,但留下的疤痕状态却可能天差地别。一个人可能只留下一道几乎难以察觉的浅色细线,而另一个人却可能鼓起一个又红又硬的疙瘩,甚至这个疙瘩还会不断长大。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一个核心决定性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瘢痕体质。这并非一个严格的医学诊断名词,而更像一个通俗概念,用来描述一类人其皮肤在创伤后出现异常过度修复的倾向。

所谓瘢痕体质,在医学上更倾向于称之为瘢痕形成倾向或遗传易感性。它描述的是一种由于个体特定的遗传背景和内在生理因素,导致其皮肤在接收到创伤发出的愈合指令后,整个修复机制更容易出现失控状态,从而有可能形成异常疤痕的内在特性。简单来说,拥有这种体质的人,他们的皮肤细胞在受伤后会表现得过于亢奋和尽职,而且整个修复过程缺少一个有效的刹车系统去及时终止反应。这就导致像胶原蛋白这样的修复材料被过量地合成和堆积在伤口处,形成了远远高出损伤实际需要的、凸起且不断扩张的瘢痕组织,较常见的就是瘢痕疙瘩。
瘢痕体质通常表现出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个也是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人特别是多人存在容易长瘢痕疙瘩的情况,那么您自身具有这种体质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遗传是其中较关键的因素之一。第二个特征是皮肤反应与损伤程度严重不匹配,轻微的、微不足道的损伤就足以引发严重的疤痕反应,例如一次简单的穿耳洞、一个疫苗接种后留下的针眼、一次蚊虫叮咬或者甚至是一颗自己愈合的痘痘,都可能成为瘢痕疙瘩的起源点,这让很多人感到防不胜防。第三个特征是疤痕的持续存在和发展,所形成的异常疤痕不会像普通疤痕那样随时间自然淡化平复,反而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地缓慢生长,没有自行消退的迹象。
了解自己是瘢痕体质,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恰恰相反,这是为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更为积极的预防和早期处理。较重要的原则是预防为主,避免不必要的皮肤创伤,这意味着应该慎重考虑并进行任何非必需的美容性手术或操作,比如穿耳洞、割双眼皮等。如果因为疾病原因必须进行手术,一定要在术前明确告知医生自己具有瘢痕体质的情况,医生会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尽可能降低风险。对于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小伤口,要给予精心的护理,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发生感染,更重要的是不要用手去挤压、搔抓或抠挖伤口,这些刺激都会大大增加异常瘢痕形成的风险。可以使用一些公认安全的硅酮凝胶类产品进行早期涂抹处理,为伤口创造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一旦发现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出现任何异常凸起、发红、痒痛或向外扩张的苗头,就必须立即咨询专业医生,在瘢痕的较早期进行处理处理,其效果远远好于等待它成熟变大之后再寻求解决之道。认识到自身体质的特殊性,并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管理这种倾向,维护皮肤的健康。
热门搜索